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首页 / 社会责任报告 / 正文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西校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23-12-22 11:38:17   来源:恒德小学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西校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即将过去的一年,我校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重大战略,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素养为己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

第一部分:加强党的建设

新普陀小学西校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人靠谱(普),事办妥(陀)”好作风作为全体党员、干部、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政治引领,扎实推进主题教育

支部全面落实主题教育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全年共计开展集中学习12次,其中校际联动学习1次,外出实地访学2次,专题党课2场,党小组专题学习4次,形成学习体会、阅读笔记32篇。与此同时,支部更是把抓实调查研究和“一个支部一件实事”作为推动主题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对标“双新”课改背景,党员老师领衔探索综合实践课程架构与实施;为满足假期社区青少年兴趣发展需求,支部牵头组织开设镇域共享课程。契合学校中心工作与镇域学子实际需求的实事项目开展,推动了支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立德树人铸师魂,躬身讲堂守初心

支部着力“树师风、炼师能、铸师魂”队伍建设工作,以“立志做好新时代大先生”为主题,推进“身边有你”师德教育品牌项目,相继组织“为人师表 乐于奉献”师德签约,向师德楷模、教育功臣学习,师生家长共“身边的好老师”等教育活动,弘扬优良师风,促使全体教师扎实履行育人使命。全年以“全员导师项目推进”为抓手,以“强化导师专业指导,细化导师评价机制,优化家校共育途径”为策略,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建立全程关怀辅导,于点滴中将“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这一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处细节中。一年来,学校有6位教师获评区及镇域内的“于漪式”好老师、优秀青年教师及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三)生态教育凝共识,文明创建促发展

学校以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对标文明校园“六好”标准,以党建领航,将生态置于教育视域下,以办学全方位、育人全过程投入的“生态教育”,努力实现生态育人特色化、以文化人品牌化、立德树人校本化,引导师生共建生态校园,扬文明风帆。

 

第二部分:年度重点工作项目推进情况

本学年,学校积极推进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继续以适合教育理念为指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品质。

(一)养德于行,春风化雨细做德育

1.童心同德志存高远。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是少先队活动的宗旨,本年度,我们挖掘活动情境资源,融合体育、劳育、美育,以项目学习方式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新学期n重喜”,唤起了师生对新学期美好的期待;“与国同庆致盛世 少年共学二十大”主题系列活动坚定少年儿童跟党走的信念;“少年有本领 聚力共前行”每年创意设计少代会活动培育少先队员爱党爱国的情感认同;“我是小红军 重走长征路”等励志运动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年组织全校性主题活动近30场,开放的学习空间,活泼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个队员拥有感受及创造幸福的能力。

2.劳育赋能,“职”引未来。学校挖掘劳动教育内涵,以“生活元素”为切入口,初步构建职业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研发低段“岗位‘童’成长”、中段“履职‘恒’坚持”、高段“‘职’引向未来”体验课程。在五年级毕业季里,以“店铺经营”的方式推进学生的职业初体验,从前期的店铺定位与筹备、商品设计与制作,到活动当天的店铺经营、商品销售,再到后期的收入清点与评比,服务低年级学弟学妹们的成长积分兑换,活动引领着毕业生们初构职业规划,蓄力开启新的学习征程。

3.协同育人,凝聚合力。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持续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家委会轮值、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家校联通渠道,制定了10项家校共育机制,包括《新普陀小学西校家长委员会制度》等,依据家长需求,开发了《陪孩子一起成长》“菜单式”家长学校新课程,每学期各年级、各班级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家长学校微课程授课,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成立“家长资源共享”,依据学生需求,吸纳家长进校授课,拓展家校协同空间,共同服务学子成长。校内外教育的和谐推进,使家校社联通的教育得到立体化的实施。

(二)多措并举,精耕细作提升品质

1.标准导行,夯实过程细化要求。教学管理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以教学流程管理细节改进为抓手,从“目标优化、过程夯实、反馈跟进”等方面进行突破,指导各学科教学管理团队扎实做好日常教学管理,修订完成各学科关于备课、上课、辅导与评价的基本要求,设计适切具象的评价工具,并落实即时反馈跟进机制,以教学流程的持续优化,引导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每一项教学流程细节,让每一个过程得到关注、回应与支撑。

2.深耕聚变,立足课堂优化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坚持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评价。在区域“适合教育”的引领下,通过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随堂研课”,聚焦问题解决的“联组教研”,教学成果共享的“同课异构”,着眼教学持续改善的“循环研课”等,积极建设学校的“活力课堂”。一年多来,学校有计划地推进课堂改进,主题分别为:充分研究学习起点,有效设计训练阶梯;充分观察学习表现,即时评价,有效促进课堂参与。学校相继组织“落实双减抓常规 凝心聚力开新局”“探索适性而教的教学新样态”为主题的年度教学会议。一年中,校内研课百余节,学校相继有5位年轻教师在市区级教学评优中获等第奖,学校承办区级教研展示共7场,涉及6门学科,参与公开教学展示与研修分享的教师达15人次,上半年教研室视导反馈课堂教学优良率达96%。

3.研究作业,探索路径强化整体。学校继续实践“作业提质减量闭环管理”模式,各教研组借助《上海市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全面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探索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路径,深化理解,强化操作,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初步形成了三-五年级三科校本练习册。本年度,桃联体三所小学组团开启了数学学科数智作业的实践探索,通过依据作业目标开展精准设计,借助科大技术赋能开展精准分析,依托畅言智慧平台精准实施作业反馈。数月的实践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技术赋能所带来的提质增效:于老师,助力快捷精准地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备课更精准辅导更具针对性;于学生,抓住薄弱及时再学习,知识更夯实;此项作业研究探索开启了我校技术赋能教学研探之路。该实践研究形成的案例获得区“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优秀论文案例一等奖。

(三)融通构建深化推进特色创建

1. 精心设计气象科技普适化本年度,托学校气象科普创新实践园,把气象科普特色创建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结合起来,开创内容丰富、饱含趣味的科技活动。学校科创组设计了5个大项、16个分支小项目的项目式活动竞赛全校学生100%参与项目学习与竞赛。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高效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学校将课后服务再升级,充分利用学习空间场域,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兴趣特长等精心打造了丰富多元的16门科技社团课程,涵盖信息化编程、气象科普、结构模型、创新思维、宇宙空间等方面376名学生选择并参加活动,占总人数45%,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发展平台。

2.立足特色主题课程校本化本年度,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及课程目标,依据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整合性和结构性原则,从儿童生活世界寻找课程主题,以“生活 开放 校本”为导向选择主题内容,以“趣味性、合作性、发展性”为原则设计主题综合活动——悦享童年,趣探四季。其中为激发更多孩子对气象科学热爱和探索自然奥秘兴趣设计了“我与自然”板块,该板块共8个主题,32个活动内容,至此初步实现了学校特色课程1.0的升级迭代。截至12月底,学校25位教师参与了108节课堂实践,召开了3次专题教研活动,开展了两次全员课程案例交流,撰写16篇活动案例。

3.辐射共享推进气象信息化学校积极辐射气象生态教育成果,将“气象七彩行”生态教育活动与城市少年宫课程有机融合,与上海市气象局合作共建开展课题研究,与区内学校携手探索气象科普和环境教育。结合“气象生态科普创新实践园”研制开发了丰富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课程,坚持每天的天气观测与播报,每周气象宣传与报道,每月节能科普知识进社区,每年气象生态节的策划与展示,引导着学子求真求实、创新尚美。学校参与了华师大牵头的《数字气象信息科技综合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并在2023年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围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创意与策划》主题作经验交流。今年学校接受来自国家、上海市气象局调研,接待来自全国及本市各兄弟学校专题参访12次。学校积极组织参与全国、上海市气象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35名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学校再一次获“2023全国气象科普优秀教育基地”

(四)聚焦习惯,评价实践转化观念

1.构建数据平台,厘定习惯评价维度。在区域“适合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学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推进区级课题《基于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性评价研究》,历经文献研读、指标研讨、平台研发,构建了“雏鹰乐争章”过程性评价记录系统。德育团队从“学习规范、行为礼仪、育美健体、劳动意识”四大方面进行评价标准制定与实施,学科教师则从课前准备、课中表现、课后作业多维度开展学习习惯评价实施,以此引导学生“储存”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次用心,每一份成长,提升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细化评价标准,探索习惯养成规律。学校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不断完善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形成校本化评价体系和操作细则,以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规律与路径。各年级依托“规范伴我成长”习惯养成微课程,形成综合、立体、多元的行为规范评价方式“学做社会人”社会实践活动中养成学生自觉而规范的行为一年级团队通过课题研究意识到幼小衔接中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入学适应课程”,涵盖“校园礼仪”、“健康生活”、“学习规范”三大主题,将习惯养成融入学科教学中,每周以“礼仪之星”,“表达之星”、“合作之星”、“健体之星”等评选,激励学生在入学初期养成基本学习与生活习惯。

3.优化实施机制,激发教与学的活力。老师们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利用数据评价平台给每个学生赋分,开展激励性评价。一学期以来,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学习习惯的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学生在练习、表达和合作时都有了规范指标的指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师们积极撰写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完成有质量的教学案例撰写8篇,老师们在研究和教学经验中实现自我生长,促进了对教育本质内涵的深入思考。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一)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还需进一步强化落实

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的理念未能真正落地,全体教师“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还需进一步在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中予以强化落实。

(二)新课程标准于课堂教学进一步推进落地

“基于标准,以生为本,融合生活,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依据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不充分,常态化课堂质量不高,学科间发展不均衡,教师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三)双新背景下的学校课程方案须进一步深化构建

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整体实施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差异,学校课程模式构建需要在原有课程梳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构建。

 

第四部分:新一年工作打算

(一)立足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一年将进一步遵循“立足问题——基于实证——探寻规律——问题改进——优化制度”这一动态运行机制,提升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引导教职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共同价值取向,真正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从而积淀起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合力。

(二)立足课程标准落实的课堂研究

学校需进一步遵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路径,搜集课堂实证,以教学观察为工具,开展深度教研,落实基于教学证据的改进,开展更深化、更精细、更清晰的教学路径改进研究;紧抓加入上海市数字化转型试点校的契机,完善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聚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充分应用数字化平台,提供针对性教与学,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在课具有获得感;继续推进作业研究,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在保证学生学好、学会的同时,更让学生好学、会学。

(三)立足综合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整体设计要一步推进分层分类和多元整合研究,构建跨学科领域综合实践课程集群;要在体现“五育融合”要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理顺工作路径,丰富评价载体,以评价研究教师树立全面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使人人都有出彩机会。

 

持之以恒是坚守的态度,更需要智慧与勇气。于更名后的学校而言,在内外部环境未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努力前行;面对社会的期待,学校更要夯实基础,深耕课堂,蓄势聚变,持之以恒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奠基,实现学校的增值发展。

 

2023年12月20日